沈帥青:勁過原力 系列電影與觀眾同在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5/12/18 08:00

分享:

分享:

《星球大戰:原力覺醒》大熱,有望是票房金蛋。其實像星戰般的系列電影,近年已在電影界愈賣愈有,風險少回報大,就是吸金方程式,只是若拍到爛也不收手,可會是觀眾之福?

《星球大戰》的魅力,近40年來絲毫不減,來到了第7集,仍然未上畫先轟動,單是預售票房,已衝破1億美元(約7.8億港元)。至昨天首日上畫,大批影迷買票入場,更有外地影迷迫不及待,專程前往率先上映的法國,只為搶先看星戰。

作為今年壓軸大片的星戰,無疑是系列電影的成功典範,但若數一數,今年上映的系列電影巨作,十隻手指亦未必數得完。既有《007:鬼影帝國》、《狂野時速7》,又有《飢餓遊戲終極篇》、《未來戰士:創世智能》、《復仇記聯盟2》等,不少外國輿論形容,今年的電影界,稱得上是「系列電影」的一年,幾達氾濫程度。

系列電影稱霸電影界,更是有數據可尋,今年全球最賣座的10大電影,8部就是系列電影,只得《玩轉腦朋友》與《火星任務》例外。據《金融時報》報道,這個境況迥異於過往年代,在1994年的10大票房電影中,僅得一部為系列電影。

且在未來幾年,亦將是系列電影天下,例如握有超級英雄系列的Marvel,已準備在未來10年內,再推出17套有關系列的電影;受內地影迷歡迎的《狂野時速》系列,縱使已拍了7集,但片商已計劃至少拍到第10集,更甚是《星戰》的母公司迪士尼,傳出有意每年也推一部星戰電影!

過往在90年代,片商一樣有拍系列電影,但不會如現今般密集推出,漸到瘋狂階段,是好是壞?對於片商來說,無疑是好,皆因系列電影的賺錢機率大得多!

製作一部大片,資金不菲,系列電影也不例外,投資額往往達1.5億美元(約11.7億港元),但系列電影的優勢,就是風險低,因過往已曾取得成功,電影的題材、戲中人物角色的設定,肯定符合觀眾口味,毋須有全新的故事脈絡已可大賣。就如《職業特工隊》、《007》等,即使沒有嶄新劇情,甚或只是更換幾個奸角、改變一下故事場景,只要主角在、武打場景多,已經是賣座保證了吧?

系列電影還可以省卻大量宣傳工夫,對於角色、故事內容,觀眾早已熟知,做宣傳也簡單得多。就如星戰上畫,毋須多賣廣告,已是街頭巷尾、網絡的熱議話題吧?《金融時報》便曾引述片商指,要攻海外市場,難以到每個城市做宣傳,但若是系列電影,就可以單靠賣熟悉度,已經足夠賺錢,事半功倍。

更甚的是,現在電影公司搵錢,不止靠票房收入,周邊產品的利潤,更加可觀。例如高盛預估《星戰7》的全球票房,可以達到19.5億美元(約152億港元),但其對星戰周邊產品的收益,更是預計明年就有驚人的60億美元(約468億港元),相當於票房的3倍!

固然不是系列電影,一樣可以賣周邊產品,但把系列電影化作一個品牌,每推出新一集時,就可推出不同的模型公仔、電子遊戲等,刺激周邊銷售且長賣長有,更是片商看中的吸金術。

系列電影的成功例子多、失敗例子少,電影商自然樂此不疲,愈拍愈頻密,只是對於觀眾來說,未必就是好事。既是同一個系列的電影,從首集拍到第N集,因題材不變、角色設定難改,創新例子往往少,更多是舊酒新瓶,集集內容也跳不出框框,且電影商亦不敢貿然另作挑戰,投資新類型、新題材的電影,成為創意危機。

另一受害者是小型電影製作公司。當大片商紛紛投資系列電影,自然較少投資到其他獨立電影,且在競爭院綫、爭取更多電影院上映時,往往已被這些系列電影霸佔,未上映先輸,加大票房的「貧富懸殊」。英國《衞報》上月便報道,當出現愈來愈多系列電影,令獨立的小製作公司叫苦連天,慨歎現在更難有出頭機會!

系列電影的趨勢,未來更甚,明年已知會有《海底奇兵2》、《星空奇遇記》、《星球大戰》外傳等上畫,不會比今年少。在巨大利潤推動下,恐怕未來將有不少經典的系列,拍完又再拍,或待至拍到爛、觀眾嫌棄了才停,誰還理會「見好就收」?

 

2015年全球十大賣座電影

1. 《侏羅紀世界》 130.2億港元
2. 《狂野時速7》 118.2億港元
3. 《復仇者聯盟2:奧創紀元》 109.6億港元
4. 《迷你兵團》 90.3億港元
5. 《玩轉腦朋友》 66.4億港元
6. 《007:鬼影帝國》 64.1億港元
7. 《職業特工隊:叛逆帝國》 53.2億港元
8. 《火星任務》 45.9億港元
9. 《飢餓遊戲終極篇:自由幻夢2》 44.7億港元
10. 《格雷的五十道色戒》 44.5億港元

資料來源:Box Office Mojo